州医院骨三科:为守护患者的脊梁而不懈努力_天天时讯
脊柱
被视为人的“第二生命线”
方寸之间集中了
【资料图】
大量神经、血管、脊髓等重要组织
手术时
一旦出现任何偏差
都有可能造成神经、血管、脊髓等组织的损伤
甚至危及生命
正是由于脊柱外科手术的特殊性和风险性
脊柱外科医生常常被誉为
“刀尖上的舞者”
卧病在床,“椎间孔镜”重塑希望
“我以为就这么瘫了,但州医院的医疗技术让我重拾生活希望……”36岁的杨女士半年前出现腰痛、双下肢疼痛并没有引起重视,随后右下肢疼痛加重、麻木并出现大小便失禁,曾奔波多家医院治疗无果,一家人也陷入困境。转诊到文山州人民医院骨科三病区后,经急诊核磁共振(MRI)检查提示:巨大型腰椎间盘游离脱出伴马尾神经损伤,神经功能严重受损。
术前核磁共振显示
马尾神经损伤是腰椎椎管容积骤然减小导致多个神经根受压,引起包括肌肉麻痹在内的症候群,需要急诊手术以解除神经根压迫并阻止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传统的手术治疗,会破坏脊柱结构,影响脊柱稳定性,存在脊髓和神经根损伤的风险,术后卧床和康复时间长,再次返修手术非常困难等。所以,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都至关重要。
椎间孔镜手术
术中,娴熟的医疗团队开了一个钥匙孔大的(约6毫米)小“窗口”,将椎间孔镜从侧方经椎间孔置入椎管,将精细抓钳伸进去,借助超清成像系统、直视下精确地把突出的椎间盘和致使椎管狭窄的增生骨刺“抓”出来,完全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术后6小时即可下床行走,一周便康复出院,为患者安全有效地彻底解除痛苦。
术后核磁共振显示
目前,杨女士腰痛、双下肢疼痛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已消失,并投入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
行走艰难,“翻修”后家人欣慰
“治疗后我生活能够自理,再也不用拖累家里人了。”不善言辞的邓女士再次走进文山州人民医院骨科三病区复查,俨然与刚入院时的情形天壤之别。她的母亲和妹妹欣慰地说道:“她能正常地生活我们都很开心,非常感激医生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家住马关的邓女士于一年半前因车祸伤导致腰椎骨折在外院实施了腰椎内固定手术,但内固定装置却因一次下蹲发生断裂而失效,出现久站后骶尾部疼痛、麻木和无力,只能短距离缓慢行走,平时的生活都需要家人照顾。想要摆脱困境的邓女士到外院就诊医生却表示无能为力,随即转到文山州人民医院治疗。
术前DR显示
完善检查后,邓女士的脊柱后凸严重畸形,导致驼背状态。考虑到骨折部位已形成畸形愈合,要重新塑造正常的脊柱形状,手术难度非常大,骨科三病区团队认真分析邓女士的病情,仔细研讨手术方案,最终拟定手术方案为“后路腰椎内固定取出,腰2椎体次全切,钛笼植入植骨融合,椎管减压(神经探查松解),后凸畸形矫形,钉棒系统内固定术”。
术后DR显示
出院后复查
在麻醉科的配合下,经过3小时的精准手术,结合术后康复理疗,邓女士目前已能正常行走,生活完全自理。
皮肤刺痛,“开窗减压”后效果显著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触碰到皮肤,就会感到火辣辣地疼!”66岁的黄先生在骑车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导致颈部脊髓不全性损伤、3处颈椎椎间盘突出、继发性颈椎管狭窄、颈5椎体后缘撕脱骨折,继而出现双上肢肌力下降,从肩部到手指皮肤痛觉过敏、双手十指不能对指活动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术前核磁共振显示
在家人的陪伴下,黄先生到文山州人民医院骨科三病区就诊,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般请求医护人员帮助其解除病痛。鉴于黄先生的病情,需先行后路颈椎管单开门减压内固定术处理椎管狭窄的问题,待神经功能恢复后再行前路椎间融合手术处理椎间盘突出的问题。但是,手术难度不言而喻,对术者的技术水平和精益程度要求很高。
“虽然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手术设备越来越精细,但对于脊柱外科医生来说,每台手术都好比在‘悬崖峭壁上行走’,我们必须耐心细致、全神贯注。”骨科三病区副主任蒋禹欢表示,唯有练就过硬本领,才能不辜负患者的信任和重托。
术后查房
后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常用手术方式。它是在颈后正中央做一切口,切断一侧颈椎的全层椎板,切断另一侧颈椎椎板半皮质做门轴向后掀起,以翼壮钢板支撑,扩大颈椎椎管,使受压的脊髓向后方漂移,解除脊髓压迫,从而缓解脊髓受压神经症状。经过3个小时的手术,骨科三病区为患者成功实施了手术。出院后复查,黄先生肩部至手指皮肤痛觉过敏消失,双手能灵活活动,双上肢肌力明显改善。
出院后复查
当然,像以上脊柱和疼痛方面的复杂、疑难病例的成功救治,在文山州人民医院骨科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骨科三病区于2010年从骨科中独立出来,是治疗脊柱疾病及疼痛为主的专业学科,始终坚持以医疗质量与安全为核心,以科室专业化发展为目标,大力改进服务理念及质量,认真执行医疗核心制度,不断规范科室管理,做到“三好一满意”,用精湛的技术消除患者病痛,赢得了患者的好评和信任。
来源:文山州人民医院
编辑:罗贤熙 牟星
制作:冯明兰
二审:徐昌建
终审:代高鹏
标签: